《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生理功能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机制?”
当领域内最具声名的国际期刊的审稿意见回来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俞立有些着急。
这是2014年,他的课题组在细胞里发现了一种长得像石榴的结构。他们相信这是一种新的细胞器,并取名为“迁移体”。但是要回答审稿人的意见,需要再花上几年时间。
俞立转而将视线投向了打过一次交道的国内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的编辑找来了业内“大牛”——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Sandra Schmid,她和同事经过谨慎研究,合作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迁移体”的研究呈现了一些“惊人”的线索,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很多途径。
最终,《细胞研究》不但发表了这篇论文,还将它作为了2015年的封面文章。5年后,俞立团队获得了“迁移体”的关键功能性数据。2020年9月29日,他再次在《细胞研究》上发表一篇关于“迁移体”的机理研究成果。加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连续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国际同行开始逐渐接受这个崭新的概念,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呼之欲出。
在《细胞研究》的编辑部看来,发表这样一篇文章,注定是冒险的。“探索完全未知的世界,每一步都踏在‘对'‘错'之间。只有更多后来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突破还是一场误会。”但“中国科学家做出来的工作,如果中国自己的期刊都不敢发表,那发在哪里呢?这是《细胞研究》必须要有的担当”。
2020年6月,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发布2019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上海共有24种学术和生物医学期刊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 )收录。其中有3种原创期刊影响因子破10,分别是《纳微快报》(英文期刊,英文名Nano-Micro)、《分子植物》(英文期刊,英文名Molecular Plant)和《细胞研究》(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 Research,简称CR)。
《细胞研究》位居榜首,影响因子高达20.507,超过多个《自然》(英文期刊,英文名Nature)和《细胞》(英文期刊,英文名Cell)旗下本领域内的高端子刊,在科睿唯安195种细胞生物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七,在亚太地区生命科学领域学术期刊中继续排名第一。
30年,《细胞研究》杂志的影响因子从2分提升到20分,这条不断自我超越的“平凡之路”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细胞研究》:从2到20的飞跃
2020年,《细胞研究》创刊的第30年。
三十而立,《细胞研究》也为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向《新民周刊》记者展示了一张世界地图,地图上一共标注了四个点,其中三个点分别是“英国伦敦——《Nature》”“美国华盛顿——《Science》”“美国波士顿——《Cell》”,这三本期刊是公认的世界三大顶尖学术期刊。第四个点,标注的是“中国上海——《细胞研究》”。
李党生说:“我们希望未来在中国、在上海,能够燃起一颗新星,就是我们的《细胞研究》,能够与‘三大刊'相抗衡,从世界一流期刊的阵列,迈入世界超一流期刊的阵列,希望再通过5-10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第四个点标注在中国上海。”
时间回到1990年,那时中国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整体还处在发展初期,科研工作与国外的交流也才刚刚起步,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非常困难。建立一个促进我国与国际间细胞生物学交流的平台显得极为关键。在这样的局面下,留学归来的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姚錱院士创办了《细胞研究》,这为中国生命领域科学家提供了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从创刊伊始,姚錱院士就为《细胞研究》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刊方向,在国际稿源的组织、论文审阅和质量把关上做了大量工作。
2006年,裴钢院士接任主编,那个时候,刊物的影响因子在2左右徘徊了四年,在国际分子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内只能算是四区期刊,发展陷入瓶颈期。裴钢院士作为国际上著名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家,同时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处理刊物的具体事务。寻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全权负责刊物的运行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裴钢院士从《Cell》引进李党生博士担任副主编。李党生精通英文,拥有丰富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的编辑经验,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素养,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这在当时国内期刊界绝对是一个独到创举,要知道当时国内对于编辑的定义基本上是做不好科研的人才去做编辑。”《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说。可是2分的杂志引不来5分的文章。李党生和编辑们只能一步步来。